“你说朕是妇人之仁?”
“没错。”周瑜肃然道,“仁有大仁小仁。比如国家有虎狼在侧,果断地牺牲一部分兵勇保护百姓,这就是大的仁德。如果牺牲十万人的性命可以保证国家十年的平安,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。假如不关心国家的存亡,只在意街口的乞丐是否会饿死,担忧对门的老人是否有人照顾,那就是妇人之仁。小门小户的妇人可以有妇人之仁,但当权者绝不能将妇人之仁放在第一位。皇上不让天下人明白外戚之祸,那么就算今天赶走了赵文山,明天也会有刘文山、方文山出现,到时候牺牲就不只是一个林岩了。”
刘曦深呼一口气,眼神变得坚定起来:“你说得对。当初公瑾问我要行何种道义的时候,我就应该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,而不是到现在这个时候再来后悔。既然选择了一条道路,就该承受走在这条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。”
赵文山当上右丞相的时候,周瑜曾问刘曦是想行霸者之道还是王者之道。如果行霸者之道,就应该以上林卫的武力为倚靠,给朝廷来一次大清洗,杀赵文山,驱逐曹家,把重要的位置全都换成自己的人。外戚中势力最大的王庭倒了,皇帝要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,朝中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。如果行王者之道,就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动,必须平缓地解决外戚之祸,让天下人感受到皇帝的仁德,打心眼里支持皇帝的决定。
刘曦最后选择了王者之道。
以力假仁者霸,以德行仁者王。
王道和霸道之争几乎贯彻着整个中国历史,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到底要以德服人还是以力制人。王道思想认为人性本善,注重以道德修养的提升规范人的行为。霸道思想则认为人性本恶,必须用暴力强权限制每个人的行为。不过即便是霸道思想,往往也需要打着正义的旗号,所以才会被说成是以力“假”仁。
当然,绝对的王道和霸道都是不存在的。一个国家处于其他国家的环伺之下,一味想要以德服人无疑只能招来灾祸。但是如果一味以霸权奴役百姓,百姓的呼声也许可以被压制一时,却不可能被永远地压制下去。一个只有弱肉强食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是不稳固的,谁都可以以更强的力量推翻统治者。所以古往今来的皇帝,无一不是取王道或霸道之一作为执政纲领,但也不会完全放弃另一面。
周瑜告诉刘曦,王道和霸道最著名的例子,就是管仲和商鞅。管仲用王道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,他的做法在刘曦看来有点类似后世的美国。管仲在齐国制定物价,使别国的物价向齐国看齐,以经济影响力不战而屈人之兵,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国政治。商鞅则恰恰相反,他主张霸道,最终目的是以武力征服。他立下严酷的法令,使秦国的实力飞速发展,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。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,之后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因为害怕被严酷的法令追究责任,秦终究二世而亡。
刘曦觉得,他更倾向于王道思想,虽然王道比较费时费力,但是他必须考虑到他百年之后大焉要如何发展。霸道成就的功业太短暂,他可不想他一驾鹤西游大焉就马上陷入战乱。
不过,无论是哪种执政纲领,刘曦都认为必须注重“法”的作用。他认为封建社会的失败就在于太看重情理道德,把一些道德观点和一个人的行为、能力挂钩。孝顺的人就一定不会贪污*吗?品行高洁的人就一定可以当一个好官吗?刘曦以为不尽然。所以在以王道思想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同时,必须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人的行为。这法律未必需要严苛,朱元璋的剥皮法都治不了贪官,只有当法律适当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时,法律才会被接受,被良好地执行。
因为刘曦选择了王道,所以就不能一挥手让人把赵文山砍了。他必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,因为他是皇帝,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道德模板。虽然心理上很难接受,但是他也明白男神说的对,有一些牺牲是必须的。
周瑜在听到刘曦的话后却有些失神,同样的问题他从前也问过孙策,当时小霸王的回答和刘曦恰恰相反。三国乱世,是一个刀剑底下出真知的年代。孙策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,却不是一个很好的统治者,在他的治下只有严酷的镇压,江东子弟以他为豪,同时也敬畏他的凶恶。就连孙策的死,也和他一意孤行要杀于吉有关,而于吉并没有什么恶行,反而很受百姓爱戴。
周瑜不止一次劝过孙策,不可以耗尽民力征兵无度,要给江东父老留下一点香火。但彼时小霸王正意气风发,准备带着这些江东子弟创下万世基业,并不能把他的话听到心里去。
“我要让天下人怕我,臣服于我,至于那些治理地方的事,就留给后人好了。对了,我看仲谋长大以后就可以做这些事嘛。”孙策骑在马上挥动手臂,无数江东子弟如蝼蚁一般向北挺进。
不久之后,江东猛虎死于刺客之手。
对此周瑜很自责,作为谋士他没能预料到可能发生的危险,但这条路又是孙策自己选的,一味反对主公只会让他自己陷入糟糕的境地。现在刘曦选了一条看起来平顺,实际却更加荆棘密布的路,他能成功辅佐刘曦走下去吗?
然而迷茫只有一瞬,但见周郎启唇一笑:“皇上既有此觉悟,瑜当与皇上共勉。”
☆、第40章 驱虎吞狼难为计
嘉禾二年四
喜欢皇上,请抽卡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5.com),高H辣H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