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知道为什么内容不符,我改一改再发一遍,主要内容更明显一点来
先说一个名词:十八般兵器
自清代以来,十八般武艺有四种说法:
(1)指“刀、枪、剑、镗、棍、叉、耙、鞭、锏、锤、斧、钩、镰、扒、拐、弓箭、藤牌”。
(2)与(1)排列相同,唯后三件变为:代、抉、弓矢。
(3)指“九长九短”。九长为:枪、戟、棍、钺、叉、镗、钩、槊、环;九短为:刀、剑、拐、斧、鞭、锏、锤、棒、杵。
(4)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镋、棍、槊、棒、拐、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。(便于记忆的方法: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)
其他也有,比如伯也执殳的殳,厹矛鋈镦的厹矛等
至于后来各种小说里的和卖艺的人用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,现代一些喜欢武术格斗的人也有自己琢磨出一堆奇葩的奇门兵器的,那个说起来就没完了。下边按时间顺序来,兵器是可以按时间顺序来的。
新石器时代以前:最原始的就是木棒,石块,骨棒,骨刺等,这个还没加工过,不过能用,不是我瞎掰。
再进步一点就出现了石斧,石钺,石刀,石刮,石锥,石核,还有石球,石球大概有带绳和不带绳两种。
当然那时的所谓刀斧都只是按形状分的类,形状有很多种。
再到新石器时代,有石刀,石刃,石刺刀,石匕首,石枪,石矛头,石镞,石棒,石斧,石钺,石圭,石镰,石锛,石铲,石刮,石槌,石凿,石钻,石锄,石粟鉴,日本还有石盔。其他的还有骨兵和蚌壳磨成的兵器,比如骨刀,骨镞,骨刺,蚌镞,蚌壳磨成的刀,铲刀,锯刀等,还有木石骨蚌这几种组合的各种兵器,不拘一格,有什么就用什么。还有角质武器,长刀,匕首,锤棒等。
再后还有玉兵,不过并非实战兵器,是一种仪仗装饰或墓葬用具,代表某种身份。可分为有铜柄和无铜柄两类。无铜柄的一般自身带柄或可装木柄,玉质较差,有玉刀,玉斧,玉戈,玉戚等。带铜柄的则有玉戈,玉匕首,玉矛头,玉镞,玉刀等,玉质一般较好,更加精美。殷商后玉多用作配饰装饰,玉刃几乎绝迹。而且殷商之前的还没发现。。。
铜兵的使用最起码是从商初或者夏开始,更远也说不定,从战国起逐渐被铁取代,到东汉被彻底取代。
三代中夏代铜兵尚无确凿可信实物。
商代有铜矢镞,铜勾兵,铜矛头,铜刀,铜削,铜斧,铜锛等。一次殷墟的展览中展出有弓,矢,矛,戈,大矛,短刀,大刀,斤,钺,兵车,头盔等。
西周和东周更加成熟,
长兵器有周戈,周戟,周矛,周殳,劈斫长兵等几类。
勾琢兵器一般就是戈了,简单来讲戈由援,胡,内,柲四部分组成,援就是横的那部分,胡是下面竖的那部分,内跟援相对,分居两侧,柲是木柄。戈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,从角质到石质再到铜质铁质,最开始无穿无胡,后来长胡多穿,而且逐渐各处都开了刃。戈后来还分化出戟和钩两个品种。
戟就是戈前面加上了尖端枪头,可勾可啄还能刺,杀伤力更大,再后来的联戟,在戟上又加了两个甚至多个横刃,杀伤力更大了。
矛很简单,就是刺兵,最早并不装柄,是兽角,带尖石块,竹木等,后来逐渐演化成熟悉的样子,据说夷矛两丈四尺,酋矛两丈,丈八者为蛇矛。
周时以戈,戟,殳,酋矛,夷矛五兵为长兵,或者说车兵。戈,戟,矛还都熟悉,殳到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是什么了,以前只能从书籍上知道殳以竹木制成,长丈二,无刃,用于击打。近些年逐渐确认其形制,金属筒为头套在柄上,无刃,八棱为尖。
劈斫长兵很多种,斧钺戚斤瞿戣等,前四者相似但是不同,钺为大斧。戚为小斧,用于舞,左手执干,右手执戚,比较精美。斤则是较小而且刃横。戣是戈的变种,援部宽且为等腰三角形。瞿类似戈,但是不以内安柲,而是用銎管。
短兵器就是刀剑匕首,这时的都很精美,后世所不及,要讲的话也可以讲很多,但还是算了吧,意义不大,
商天子三剑,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。一曰含光,视之不可见,运之不知有。其所触也,泯然无际⑩,经物而物不觉。二曰承影,将旦昧爽之交,日夕昏明之际,北面而察之,淡淡焉若有物存,莫识其状。其所触也,窃窃然有声,经物而物不疾也。三曰宵练,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,方夜见光而不见形。其触物也,然而过,随过随合,觉疾而不血刃焉。
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:湛卢(钝剑,湛卢毫无杀气,剑身无锋,纯凭借浩然的剑气)、纯钧(佩剑)、巨阙(巨剑)、胜邪(残剑胜邪每铸一寸,邪长三分,故只铸半截,却已邪气凛然)、鱼肠(短剑);为楚昭王铸了三柄名剑:龙渊(即龙泉剑)、泰阿、工布。
“三长两短”一说是和棺木有关的。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,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,左右两片叫日月,这四片是长木材,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,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计共是四长两短。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,所以只称“三长两短”作为死的别称,后来再加入意外、灾祸等意思
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5.com),高H辣H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