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我们说到萧道成积累军功,一步步做到刘宋帝国方面大员,代替败军之将沈攸之驻守刘宋帝国北疆,和北魏边防军对峙。但刘宋北魏两大帝国在公元466年到469年大打出手,重新划定国界之后,居然搞起了和平外交,这无疑给刘宋帝国一个大大的喘息机会。对于萧道成来说,这确实是个福音,否则北魏大军携大胜之威南下,萧道成的用兵谋略不见得比沈攸之高明到哪里去。
可是,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来说,无仗可打也不一定是好事。当时民间传言说萧道成相貌不俗,可能做天子。明帝刘彧起了疑心,要征召萧道成回京,萧道成感到恐惧,手下一个参谋叫荀伯玉的给他支招,让他派遣数十个骑兵,进入北魏国境,到处张贴布告,北魏果然派出骑兵数百人沿边境巡逻。于是萧道成“紧急”报告朝廷,说北魏可能有军事行动,刘彧只好让萧道成官复原职,留守淮阴。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可能是史书杜撰的,只是史家想给萧道成贴金,显示他有“帝王像”而已。不过萧道成“拥兵自重”的心态应该在那时就有了。
公元471年,刘彧再次征召萧道成进京。萧道成亲信们认为,刘彧正在大杀亲王和功臣,此去京城凶多吉少。萧道成却说:“你们还没看透当前形势,皇帝因为太子太小,所以把兄弟一一翦除,跟别人无关。现在必须立即出发,否则反而会被猜忌。他们刘家骨肉相残,政权势难长久,大家一定要与我同心协力!”于是返回京师。萧道成所料不错,这次刘彧可没想杀他,而是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。
公元472年,刘彧重病弥留之际,任命萧道成为右卫将军,兼卫尉。然后,宋明帝把小皇帝刘昱托付给萧道成等几个托孤大臣后,撒手人寰。到此时,萧道成一手掌控京师军权,已经进入了帝国核心领导层。
从萧道成第一次耍滑头“不进京”,第二次勇敢赴险“进京”来看,他的政治嗅觉确实比一般人高明太多,时机也把握的恰到好处。如果不是萧道成在京师遍布眼线,给他提供确切消息的话,那他的运气也不是一般的好。不过我宁愿相信前者,运气也往往光顾有准备的人,难道不是吗?
当然,萧道成也不是光靠运气才夺了刘宋的江山,接下来的考验可就是真刀真枪的内战的历练了。
公元474年,小皇帝刘昱的皇十八叔刘休范起兵造反。这个刘休范,史载其平凡庸俗,口舌木讷,颟顸无知,兄弟们都瞧不起他,不过也正是因为此,刘休范也躲过了明帝刘彧的“杀戮时刻”,活到现在。可惜,刘休范空有无人能及的尊贵血统身份,却不在“顾命大臣”之列,这可让这个18王爷心里十分不爽。在手下同样有“野心”的大臣的撺掇下,刘休范一头扎进了反叛的不归路。刘休范的起兵,从反面验证了刘彧大杀诸王的正确性,真是讽刺。
刘休范叛军顺长江迅速东下,5月22日在建康城西南10公里的新林(南京市雨花台区大胜关)登陆,准备从陆路进攻建康,而此时萧道成已经在新亭(新林和建康城中间位置,紧邻长江)修好防御工事,以逸待劳,等待叛军到来。此时,刘休范部将丁文豪建议刘休范绕过新亭,直接进攻台城(皇宫的夯土宫城。此时建康城外城墙还是用篱笆围成,不具备防御能力),而刘休范没有接受这个建议,另派其他将领进攻台城,而自己亲自攻击萧道成的营垒。
查看百度地图,可以看到南京南边的雨花台、菊花台公园附近有一系列的小山丘,而长江在这个纬度,由于江心沙洲的存在,正好向东南部突出了一块,于是从新林通往台城的康庄大道在这个位置像是一下被收紧了一样,而这个位置不出意外应该就是当年萧道成驻军之地。刘休范没有采纳绕道直接进攻台城的建议,应该还是对萧道成驻守的这个要冲有所忌惮,一旦攻台城不利,新亭这里又被萧道成掐断供给,则全军陷入被动。所以刘休范选择先全力进攻新亭也是稳妥的战法。
大战于是展开,史载刘休范的叛军攻势凌厉,当日从上午猛攻到中午,政府军渐渐难以支撑,但依然在萧道成的鼓舞下拼死抵抗。眼看政府军崩溃在即,事件却起了戏剧性的变化。
可能是想用缓兵之计拖延下时间修补下残破的工事,萧道成派手下两个将领张敬儿和黄回向刘休范诈降。可是没想到,看到叛军节节胜利,刘休范居然丝毫没有怀疑,还真诚地派两个儿子去萧道成营中商议受降事宜,并且把张敬儿、黄回留在自己身边饮酒作乐,没做任何防备。结果不言而喻,刘休范的儿子一到萧道成营中立即被斩首,而张敬儿在黄回配合下,突然抽出刘休范的佩刀砍下了他的人头。刘休范根本不了解“兵不厌诈”的道理,在凶险的战争中愚蠢至此,死的也确实不冤。
萧道成派部将陈灵宝将刘休范人头送往台城,可途中碰到大量叛军部队,陈灵宝急忙之下,把刘休范人头抛到水沟,脱身跑到台城,大呼:“乱事已平!”可是没有刘休范人头,无法证实,而双方军兵实在不能相信这个传奇性言论,继续混战在一起。一段时间,叛军几乎攻下台城,皇太后王贞风甚至拉着小皇帝刘昱的手哭泣到:“天下已经完结,我们失败了。”
可天下最终没有完结,随着刘休范已死的消息逐渐扩散,失去主心骨的叛军的攻势逐渐减弱,最终再无后劲,被萧道成领衔的
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5.com),高H辣H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