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。y阳是什么?
7。五行与y阳的关系是怎样的?
7。y阳、五行、干支、卦是依据什么共同的原则方法应用的?演绎归纳辩证类象。
9。y阳、五行、干支、卦的类象是否能够熟练归纳?
10。易学的基础(五行、干支、八卦)应用如何落到实处?如何以人为本?
11。干支(或者卦)落实到五行时,如何区分真假虚实、贵贱贫富?
12。“善易者不占”的内涵?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,你有多少实证的例子?
13。易学的流派特点及互相比较?
14。易学发展史中义理与象数的承前启后人物,你能脱口而出的是否超过九个?他们的重要易学特征是什么?
15。古语说“大易至简”,如何一言以蔽之?
儒门易家简史(1)
“韦编三绝”说的是孔子读易经,因翻阅得过多,把串联书页的绳子磨断了多次。孔子是后来传统读书人心中的“先师”,示范之下,几乎没有人不读易经。毕竟,《周易》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,居十三经之首。
今天流传的《周易》是齐田何所传的本子。《史记》记载了由孔子到汉代田何的传《易》系统,但在楚国还有另一个系统,就是帛书本。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《易传》六篇共包括《二三子问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衷》、《要》、《昭力》、《穆和》。其中,《要》记载了孔子“老而好易,居之在席,行之在橐”,和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。
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学术上与占卜的《周易》分道了。司马迁在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中说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。读《易》韦编三绝。曰:‘假我数年,若是,我于《易》则彬彬矣’”
孔子所序的内容就是《易传》,它是由孔子门徒汇集而成的,亦称《十翼》,是研究《易》的十个翅膀。研易必先读《易传》。
孔子五十学《易》云:“君子不与命争。”, 以至于“五十而知天命”(《论语?为政》),天命,对他来讲就是出来做官。即天命之命。孔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
说到这,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: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人,大多都只活到五十岁左右,北宋就很明显;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,亦说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”,因此人生都活的很紧凑。
医易同源。
黄帝著《黄帝内经》,一定是懂易学的——医易同源。黄帝传世有三本书: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黄帝外经》、《黄帝宅经》,后两本书已佚。历史上著有内、外经的还有《扁鹊内经》、《扁鹊外经》(汉书?艺文志)。历史上宅经有三部,还有《孔子宅经》、《淮南子宅经》。《孔子宅经》,惜已佚。
孔子卜宅,也很注重人文环境,《论语?里仁》: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(智)?”里,是古代的面积单位,即长宽各三百步;择,古亦作“宅”。
在易学的应用方面,孔子的自我评价颇值得玩味:“吾百占而七十当”(《孔子家语》)。
在《论语?子罕第九》“子曰:‘凤鸟不至’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!”凤鸟、河图都是祥瑞。这是孔子卜得旅卦后的言语及心态表现。旅卦意即:虽光明却静止不动,集大道于一身却不能推行于天下之象。这正与其当时的状况相符。
孔子之后,义理、象数分流。象数蕴含着义理,义理脱胎于象数而出。
孔子既没,其墓地由子贡选定。子贡的卜地术亦传自孔子。子贡是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,司马迁将他排在第三位(前两位是姜太公、范蠡)。先前曾有人给子贡推荐一处,子贡看后,说此地只适合葬帝王,不适合葬我的老师。后来,子贡在山东曲阜选得一地,称:葬此地,老师的后人贵而不富,一代强一代弱,后果如此。而先前他人所推荐的地方,后来果然葬入了帝王——汉高祖刘邦。
孔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,但孔子有自圣的心态。《论语》孔子说河不出图,洛不出书,我已矣夫。说周之德在吾。孔子自比圣人。“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(老天不想断绝这个“文”,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?)孔子与阳货长相类似,因此在匡被困“拘焉五日”(见于《孔子世家》和《庄子?秋水》)。两人的命运不同,原因就是其内在的“神”不同,二人神形不兼备。
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,主要是子贡、荀子和孟子的功劳;后来,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也吹捧老师。终于到了宋朝,《孟子》入经,孟子于是也成为了圣人——亚圣。
孔子没讲人性,孟子和荀子就各执一说,其实就是他们的着眼点不同,孟子讲性善,着眼于教化;荀子讲性恶,是致力于礼法。
儒门易家简史(2)
在易学领域,孟子强调相由心生,看相观眼。因为心主神明。人身上只有眼和心驻神。邵雍说:“老子得易之体,孟子得易之用。”体是本体,用是功能,体用相依。
而荀子,则进一步细化落实了孔子“不占而已矣”的观点,提出了“善为易者不占”的最高追求,成为历代学易者的终极目标。
荀子精于《易》,在他的书中有四处言《易》。其《大略》篇说:“善为《易》者不占。”他不把《周易》看作纯粹卜筮之书。同篇还引
喜欢大易识阶请大家收藏:(m.dmbook5.com),高H辣H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